1947年1月底,经过鲁南战役的洗礼,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指挥部认为华东野战军的伤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,因此他们决定抓住这个“机会”,发起大规模进攻。国民党军制定了“鲁南会战计划”,并决定调动12个整编师沿铁路设防,而另有11个整编师将采取南北对进的战术。南线的进攻由欧震指挥,8个整编师组成主攻力量;北线则由李仙洲指挥,统辖国民党第二绥靖区的三个军。计划意图通过这种分进合击的方式,包围并消灭我方的主力部队。
华东野战军虽然一开始便意识到敌军可能会从北线发起攻击,但由于欧震过于谨慎,敌军阵形密集,无法迅速歼灭,因此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官陈毅和粟裕决定采取灵活战术。为了迷惑敌人,他们决定在临沂地区派出一小股兵力吸引敌军注意力,并准备在时机成熟时放弃临沂,转而集中主力进攻莱芜。华东野战军最终成功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,同时也顺利放弃了临沂,主力集结在莱芜地区,与李仙洲的部队展开决战。
莱芜战役成为华东野战军的重要胜利。在这场战斗中,地下党员韩练成(当时为敌军第46军军长)的协助至关重要,他为我方提供了关键信息,最终帮助华东野战军歼灭敌军五万余人。这场胜利不仅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,也提升了我军士气。
展开剩余74%1947年2月15日,华东野战军决定放弃临沂,并开始秘密向北转移,留下的二纵、三纵在临沂南部布阵,企图给敌军制造错觉,让敌人认为我方准备与其决战。欧震指挥的八个整编师分为左右两翼进攻,其中李天霞指挥的第74师和第83师组成了中路的进攻力量,并在敌人围攻下率先进入临沂。
然而,李天霞的部队占领临沂后并未与我军展开决战,而是私下打探,最终找到了罗炳辉将军的墓地。出于对罗炳辉的深仇大恨,李天霞指挥部队挖开将军的墓,进行恶劣的侮辱。罗炳辉将军是一位在革命历史中享有传奇地位的人物。他不仅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,在抗战胜利后的军事指挥中也同样不可忽视。
1945年,罗炳辉的健康开始严重恶化。尽管如此,他仍坚守在前线,直到健康状况迫使他在1945年底不得不请病假休养。从1946年4月起,他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,但由于健康问题,许多军事任务他未能亲自指挥。尽管如此,罗炳辉依然没有放弃,始终坚持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。
1946年5月,华东局决定对盘踞在境内的伪军进行打击。得知消息后,罗炳辉毫不犹豫地要求重返前线,尽管他已经知道自己身体的状况非常糟糕。在临行前,他向家人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决心:“我受党长期培养,这次重上前线,是为了党和人民捐躯,也是完全值得的……”他承诺,无论如何,他将尽全力再为党打一个胜仗。
他参与指挥的枣庄战役,不仅成功击溃了伪军,还摧毁了敌人的重要军事设施。然而,这场战斗的强度对他的身体产生了巨大负担。战役结束后,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,最终因病情复发,在1946年6月21日去世,享年49岁。
罗炳辉将军的遗体被送回临沂安葬,但令人痛心的是,1947年2月,国民党军占领临沂后,李天霞的部队不仅进行反攻,还开始侮辱罗炳辉的遗体。李天霞不仅曾与罗炳辉交战,并且因屡次遭遇失败对其怀有深深的怨恨。在占领临沂后,李天霞得知了罗炳辉墓地的消息,带领部队挖开墓地,进行侮辱。令人愤慨的是,群众目睹了这一暴行,纷纷指责:“活着你们有仇,死了还有仇吗?”
当时,这一暴行迅速引起了华东解放区民众的愤怒和全国人民的震惊。1947年6月25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这一消息,强烈谴责国民党军的暴行。
罗炳辉的遗体一度下落不明,但在1948年10月10日临沂解放后,张国清领导的小组通过地方群众的帮助,终于找到了罗炳辉的遗体,并进行了重新安葬。最终,1950年7月1日,罗炳辉将军被安葬在临沂革命烈士陵园,安息于那里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